专题专栏

落实“三适当”原则:筑牢金融消费安全防线

时间:2025-05-24 14:44:23  来源:网络  

——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

 

金融市场中,收益与风险始终相伴。然而,部分消费者因缺乏专业判断力,被“高收益无风险”“保本保息”等话术误导,导致投资亏损甚至陷入骗局;金融机构若忽视适当性管理,则可能加剧市场乱象。为此,监管部门提出“三适当”原则(产品适当、渠道适当、客户适当),要求金融机构从销售源头把控风险,让金融服务真正适配消费者需求。

一、“三适当”原则:金融服务的“精准标尺”

“三适当”原则的本质是推动金融机构实现“卖者尽责”:

产品适当:严选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金融产品,禁止将高风险私募基金、复杂衍生品等推荐给低风险偏好群体;

渠道适当:根据产品复杂度选择适配的销售场景,例如线上渠道可推广标准化产品,而保险、信托等需深度讲解的产品应通过线下专业服务完成;

客户适当:通过科学的评估问卷、大数据分析等方式,精准识别客户投资目标、收入水平及风险容忍度,避免“一刀切”营销。

二、严管代销乱象:破解“风险传递”困局

代销业务因涉及多方机构,容易滋生权责模糊、风险转嫁等问题。例如:

1.风险隐匿:部分代销平台淡化产品风险,用“历史业绩”暗示未来收益;

2.销售误导:从业人员为完成业绩,混淆储蓄与理财、保险与投资的概念;

3.适当性管理流于形式:客户风险评估问卷变成“走过场”,甚至诱导客户修改评估结果。

针对这些问题,监管部门已要求金融机构建立“全链条”风控机制:

1.准入筛查:对代销机构资质、产品合规性实施动态审核;

2.过程留痕:销售过程录音录像,确保关键信息告知到位;

3.售后追踪:定期回访客户,监测产品表现与客户反馈,及时预警风险。

三、以案为鉴:提升消费者的“风险免疫力”

落实“三适当”原则不仅依赖机构自律,更需要消费者主动提升认知。

案例警示:某投资者轻信“熟人推荐”,购买非持牌机构发行的“高息理财”,最终本金无法兑付。该案例提示:选择正规渠道、查验机构资质是投资第一关。

风险解析:部分结构性存款挂钩衍生品,收益浮动区间大,消费者需明确“保底收益≠固定收益”;

决策工具:学会使用“四问法”(问风险、问费用、问期限、问退出机制),破除信息不对称。

四、双向奔赴:构建健康金融生态

金融机构与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的共生体。对机构而言,需强化内部培训,杜绝“业绩至上”的短视思维,例如将适当性管理纳入考核指标,建立销售违规“一票否决”机制;对消费者而言,应摒弃“躺赚”心态,理解“风险与收益成正比”的基本规律,在购买产品前主动查阅说明书、保留沟通记录,遇到误导销售时积极投诉维权。

大家人寿江西分公司温馨提示:

金融消费的本质是信任托付,而“三适当”原则正是守护这份信任的基石。当金融机构以责任之心“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”,当消费者以理性之眼“选择看得懂的投资”,方能实现财富增长与风险防控的平衡。唯有双向规范、共同成长,才能让金融服务真正成为美好生活的助力,而非风险的源头。

 

上一篇:
下一篇: